close

 

ref


最近美國彭博社專文指出,台灣製造業大幅出走,卻未仿新加坡發展出新的成長產業,致就業機會被中國大陸磁吸,失業率是亞洲四小龍最高。馬政府立即回應,台灣沒有新的成長產業及新的工作機會,是民進黨執政八年造成的結果,相對上,馬政府促使經濟快速復甦,就業人數已超越金融海嘯前水準。

彭博社對台灣產業及就業問題的分析,其實是長期來政府和民間一直關心並致力尋求解決途徑的核心經濟問題,然知易行難,民進黨執政時期力圖發展「兩兆雙星」產業,調整產業結構,但治絲益棼,留下更多難題。馬政府上任後,改從鬆綁兩岸政策及加強兩岸合作切入,但成效能否符合預期,亦尚待觀察。

自1980年代後期開始,受到投資環境惡化等因素影響,台灣傳統勞力密集產業如成衣、製鞋等移往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尋找第二春。所幸,台灣產業結構隨之迅速調整,石化、鋼鐵、電子資訊、服務業等快速發展,填補外移產業的空缺,創造可觀的新就業機會,台灣失業率在2000年以前一直維持在3%以下。更重要的是,台灣發展出為知名國際品牌大廠代工,並以大陸工廠作為下游製造或組裝基地的新代工出口模式,從而也造就出很多國際級大企業,特別是資訊電子業者。

2000年美國科技泡沫崩潰是台灣產業發展的轉捩點。國際品牌大廠大砍訂單價格,造成台灣第二波產業外移,包括筆電、手機等都轉移到大陸生產,從而也導致失業率大幅攀升,自2001~08年台灣平均失業率高達4.4%,是1950年代以來首見。當時民進黨政府應對之策,是全力推動所謂「兩兆(半導體及面板)雙星(數位內容及生物科技)」產業發展;擬定「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積極發展12項重點服務業。另外,亦規劃進行傳統產業升級方案,包括推動八輕計畫(即國光石化)。

然而,因為國際大環境變化、國內配套不足及受限兩岸關係影響,民進黨各種努力多未開花結果,反倒是為了發展「兩兆產業」,政府協調公股銀行不計風險大規模融資DRAM及TFT-LCD所謂「雙D產業」,造成產能過度擴張,致在金融海嘯後引爆危機。目前「雙D」八大公司的銀行貸款總額超過1兆元;DRAM公司茂德正陷入倒債危機,其他業者多數皆在苦撐。這種不計效益及代價的產業升級模式,可說是台灣最昂貴的學費。

馬政府上任後,台灣歷經金融海嘯的衝擊,並凸顯出口過於集中在資通訊(ICT)產品的脆弱產業結構。為此,政府陸續提出六大新興產業、新興智慧型產業及服務業發展計畫或行動方案,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相較於過去民進黨推動的各項產業計畫,馬政府的作為雖無太多新意,但因兩岸關係的大幅改善及兩岸政策的全面鬆綁,讓很多業者對連結大陸市場可帶來的轉型契機寄予厚望;尤其觀光旅遊相關產業受惠於陸客商機,成長期待值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

儘管如此,馬政府須面對的產業發展難題並不亞於前朝。台灣「以大陸為工廠」的出口導向成長模式顯已難以為繼,資通訊業代工盛世將宣告結束,但迄今仍找不到可取而代之的新成長產業。政府積極推動新一波產業發展,因為和大陸「十二五規劃」楬櫫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內需產業有很多雷同之處,未來兩岸合作可能須以在大陸投資為重點,從而對台灣產業轉型及在地就業助益不大。另國光石化突然喊卡,對傳統產業升級亦極為不利。

是以,朝野與其爭論誰是誰非,倒不如面對產業發展真相,共同因應紛至沓來的結構性難題,才有益於未來經濟成長及就業情勢。



全文網址: 台灣產業發展須面對的真相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450393.shtml#ixzz1Rqz49yIe

國光石化卡卡。

 

國光石化投資案雖已「喊卡」,但是,這件國內近年來規模空前的重大產業投資案的下場,最近讓豐興鋼鐵董事長、也是台灣區鋼鐵公會理事長林明儒感慨再三。

 他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環保與經濟發展明明可以求取平衡,他不懂為何因為有些人的聲音很大,就一直打壓產業。他擔心,台灣現在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要,只能吃老本,未來沒有新增工作機會,10年後,很多台灣人會變台勞!

 林明儒呼籲,朝野應該從比較利益的角度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如此才能創造「環保與發展」雙贏。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你如何看待國光石化投資案以停擺收場?

 答:國光石化案已落幕,但過程值得大家省思。政府的政策一直在閃爍,我很憂心!以2008年產值來看,台灣石化及煤製品業、資訊電子業、化學材料業、基本金屬業等4大產業,占製造業總產值的7成,顯示4大產業與經濟成長的關係密切,創造許多就業機會,但如今卻被視為高耗能、高污染產業。

 台灣競爭力 逐漸轉弱

 事實上,近年來台灣的環保指標一直都在進步,我認為任何重大投資案,政府只要對污水、空氣、土壤與噪音等問題,訂定嚴格的管制標準,做總量的有效管制,就可解決環保問題,進而帶動經濟發展,讓環保與發展能夠取得圓滿的平衡點。

 我不懂,為何只因有些人的聲音很大,就一直打壓產業,難道4大產業這麼多工作者的權益就不重要了嗎?我真的很擔心,台灣現在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要,早晚會吃光老本,以後沒新工作機會,台灣人會變台勞。

 問:你覺得現在的投資氛圍,對我國經濟成長和就業率的影響如何?

 答:我國經濟早年在政府政策成功引導、產業界刻苦奮鬥以及全民努力下,創造了舉世驚嘆的台灣奇蹟。但近10年來,台灣的經濟成長已減緩,進入類似先進國家如德國、日本及美國的成熟穩定期,此和香港、南韓、新加坡等地區國家類似,唯世界各國產業競爭合縱連橫,日趨複雜與嚴苛,我國與香港、南韓、新加坡相較之下,競爭力漸趨流失,加上大陸崛起,我國經濟更面臨了重重挑戰。

 台灣10年來經濟成長率平均為3.5%,比香港、南韓、新加坡及大陸都低,且國民所得也落後德國、南韓及新加坡,在投資意願不高、經濟成長率又下降的雙重打擊下,導致近幾年來失業率都在4%至5%,目前失業人口達到50萬人,若一個家庭2人,就達到100萬人,不能忽視。

 政府要企業界投資,企業也要考量市場供需狀況,與毛利率高低問題,業者才有意願投資。但對於投資的業者,如只是一味的要求提高員工薪水,不顧業者的死活,這簡直是叫業者「拿繩子來自綁脖子」一樣。

 問:國際間的做法又是如何?「環保與發展」有無可能創造雙贏?

 答:如何在環保與發展之間求取平衡,這幾乎是每個國家都會遇到的問題。我先舉美國的例子,美國在2003年間,為了挽救鋼鐵工業及解決失業問題,從果決的宣布實施「鋼鐵201防衛措施」,課徵8%至30%的關稅和關稅配額的救濟措施,為期3年,引起大陸、日本、泰國及歐盟等國,加入戰局,紛宣布類似的防衛措施,以致國際間鋼鐵貿易大戰一觸即發,後經由世貿組織(WTO)、美國及多國進行雙邊諮商,美國才取消這項防衛措施,但整個過程也促使鋼鐵業反轉上揚,經濟跟著好轉。

 試問,美國難道沒環保問題嗎?但當國內產業面臨外國激烈競爭,美國政府還是挺身捍衛本國業者的利益。

 另外,韓國現代鋼廠也照樣進行600萬公噸的擴廠計畫,以帶動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日本鋼鐵業雖沒有新建高爐的擴充計畫,但近年來,經由高爐改造,不斷擴大高爐容積,提高產能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達成增產的目的,並且降低每噸粗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效極佳。

 我認為先進國家對產業務實和健康政策,值得參考,只要方法對了,是可以創造雙贏的。遺憾的是,台灣現在的做法卻是偏離國際的方式。

 朝野要從比較利益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能只片面提海豚或溼地,也不能把節能減排都只推給產業,其他部門也應該分擔責任。

 環保與發展 可求取平衡

 問:面對廠商的外移,政府應努力的方向,及應有的應變措施如何?

 答:政府推動任何政策,應綜觀全局,不能只從政治和選舉角度來看,譬如國光石化,我曾經向經濟部長施顏祥反映過,環評委員會只能依據他們的專業,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但他們畢竟無法承擔社會重大決策,因此我認為重大投資案,應由政院來做決定才行。

 核電的問題也是如此,台灣現在大多靠核電廠供應電力,幾乎占整體供電量的20.7%,其它才是風力、太陽能及火力發電,但如果廢掉核電廠,只靠風力、水力、太陽能及火力發電,不僅電力不夠,而且未來電價也會大幅提高,預期可能由現在的每度2.6元左右,提高到5至7元,則產業界的製造成本勢必提高,人民生活也會受到影響,前途更是堪慮。

 尤其,大陸近年積極建設,經濟發展愈來愈好,台灣經濟卻踟躕不前,且民眾也沒較好工作機會,兩岸形勢勍像一個「瘦瘦小小」的人,怎麼跟一個「巨人」比,我真的很擔心台灣前途,如沒改善,則10年後,很多台灣人民恐會變成「台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貝克街的尼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